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2016年楚雄州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531038 公文目录:统计分析 发文日期:2017-06-13 主 题 词: 文  号: 成文日期:2018-06-01 发布日期:2017-06-13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2016年楚雄州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16年,楚雄州不断完善经济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创新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各项改革,着眼全面小康实施精准扶贫,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创新活力增强、改革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社会民生有效改善。

一、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减少,就业压力较大

2016年末楚雄州单位从业人员162772人,比上年减少16555人,下降9.23%。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单位数和从业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来看: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数减少,除机关单位从业人数有所增加外,企事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单位的从业人员均减少。从行业分布来看,不断继续加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力度,从业人员增加较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分别是: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加799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236人、住宿和餐饮业增加130人、卫生和社会工作增加123人、分别增长28.33%、5.81%、8.78%、0.81%;受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和关停小煤矿、小矿山等政策的影响,从业人员减少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建筑业减少9962人、采矿业减少2436人、制造业减少2092人、教育减少780人,分别下降36.36%、38.48%、1.91%、2.45%。

2016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4826人,增加136人,登记失业率3.47%。年内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0021人,其中女性9852人,高校毕业生3832人,就业困难人员6492人,社会就业困难依然较大。

楚雄州单位从业人员情况(一)

统计指标

年末单位数(个)

年末从业人数(人)

2016年

2015年

增减量

2016年

2015年

增减幅度

(%)

3188

3341

-153

162772

179327

-9.2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1.国有单位

2496

2624

-128

95878

101032

-5.10

2.集体单位

63

86

-23

2770

3046

-9.06

3.其他单位

629

631

-2

64124

75249

-14.78

按执行会计标准类别分组

#企业单位

804

832

-28

77081

91059

-15.35

事业单位

1112

1199

-87

52171

55565

-6.11

机关单位

1271

1309

-38

33490

32675

2.49

民间非营利组织

1

1

30

28

7.14

楚雄州单位从业人员情况(二)

统计指标

年末单位数(个)

年末从业人数(人)

2016

2015

增减量

2016

2015

增减幅度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1.农、林、牧、渔业

92

127

-35

1712

2316

-26.08

2.采矿业

13

16

-3

3894

6330

-38.48

3.制造业

149

161

-12

20513

20912

-1.91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4

40

4

4709

4688

0.45

5.建筑业

71

85

-14

17440

27402

-36.36

6.批发和零售业

169

194

-25

6671

8763

-23.87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6

43

13

4297

4061

5.81

8.住宿和餐饮业

39

41

-2

1611

1481

8.78

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

18

-3

1790

1827

-2.03

10.金融业

115

121

-6

5421

5455

-0.62

11.房地产业

92

87

5

3619

2820

28.33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

21

-5

4985

5331

-6.49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39

279

-40

3602

3886

-7.31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60

186

-26

4449

4934

-9.83

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

15

-11

86

350

-75.43

16.教育

412

364

48

31042

31822

-2.45

17.卫生和社会工作

206

210

-4

15347

15224

0.81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5

101

-16

801

1030

-22.23

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211

1232

-21

30783

30695

0.29

(二)从业人员工资增长,平均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由于各种加薪调资政策的落实和发放彝州津贴作用,全州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较快增长。楚雄州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04.12亿元,增加14.13亿元,增长15.71%。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4.89亿元,增加15.33亿元,增长25.75%;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25亿元,增加0.16亿元,增长5.21%;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5.99亿元,减少1.35亿元,下降4.97%

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64754元,增加12005元,增长22.76%。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76908元,增加17041元,增长28.46%;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115539元,增加13281元,增长12.99%;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44872元,增加3556元,增长8.61%

(三)行业间增资水平不同,收入差距较大

19个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除了采矿业、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年人均工资有所下降外,其他行业的年人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8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增加超过万元。年人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最低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工资差距81159元,增加7062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楚雄州属欠发达州市,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返乡农村劳动力增加,再加上每年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增劳动力资源,就业压力较大。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出现用工荒,就业供求双方的要求和条件差距逐步拉大;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失业人员因就业愿望过高或缺乏相应职业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另外州内民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效益低,职工收入不高,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行业间的工资平均水平差距影响行业发展

分行业的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差距较大,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4.27倍,人员密集和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工资收入水平较垄断行业、优势产业偏低。由于工资水平差距较大,限制了高技术人才的流动,行业的平衡发展受到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空间,重点在餐饮住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等方面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鼓励更多的人员从事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服务业。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物流产业层次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更多人员就业,以就业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深化就业再就业工程,积极促进就业。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通过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使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或者到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增强民营经济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更多领域,加快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

(三)完善政策,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一是积极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对用人单位各类中、低层级劳动者的工资,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情况,主要通过建立劳资平等协商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二是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报酬水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加强对各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健全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及工资指导线制度,增加工资透明度,最大限度缩小工资差距。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低工资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保护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四是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保障监督监察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