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楚雄州“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18-0601122 公文目录:统计分析 发文日期:2016-03-08 主 题 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2016-03-08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7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0%。

(二)主要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截至“十二五”末粮食总产量达124.9万吨,年均增长5.4%;蔬菜产量达194.7万吨,年均增长9.2%;水果产量达33.2万吨,年均增长12.5%;肉产量达41.2万吨,年均增长4.4%;核桃产量达4.7万吨,年均增长17.0%;野生菌采集量达1.5万吨,年均增长10.1%;水产品产量达2.6万吨,年均增长8.9%。

(三)特色产业成效明显。我州在山区、高海拔地区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野生菌等特色林产业和山地牧业,低热河谷地区发展高效果蔬产业,中海拔地区巩固发展粮烟、蚕桑等产业的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云南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元谋核心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现代种业科技园和青稞育种基地建设加紧推进,云南中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开工建设,禄丰彩云恐龙山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双柏绿汁江特色农业园区招商开发取得新突破。

(四)品牌建设前景看好。截至“十二五”末,全州有6个农产品获得“云南名牌”称号、33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4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滇撒猪、云岭黑山羊、武定鸡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名羊名鸡之一,大姚核桃、牟定腐乳、武定壮鸡、元谋番茄、姚安山药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姚核桃、牟定腐乳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白竹山茶、武定鸡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识农产品;累计有156户企业的300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比“十一五”末增加99个,年均增长8.3%。

(五)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动力源,截至“十二五”末全州累计有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2户,其中省级51户,从规模上看,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24户,2000万元以上的有112户;培育核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具有“六有”标准(即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的雏形现代农业庄园34个;培育和孵化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77户,网上销售额累计实现4600万元。

(六)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突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7.2万千瓦,年均增长8.4%;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发推广,“十二五”期间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7万亩;培育应用优质农产品,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进一步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七)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各级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州争取各级资金年均增长7.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中农林水事业支出年均增长19.5%。

(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实现了全部村委会通公路,截至“十二五”末通自来水的村委会占全部村委会个数的比重达99.5%,比“十一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乡村水电站个数年均增长14.9%,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7%,发电量年均增长19.7%,已建成水库座数年均增长0.5%,总库容年均增长3.5%。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截至“十二五”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12.1万人,年均增长0.1%;农村居民18.8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年均增长6.2%。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加大投入支持农家书屋、农村文艺演出、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村级篮球场和乡镇灯光篮球场建设,严格按照“八个一”要求开展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8327元,累计增加4431元,年均增长16.4%(2010年—2013年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2015年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惠民利民政策持续落实,实施积极政策鼓励创业就业,直接保障和有力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从业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从事农业产业的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高达50%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偏低。

(二)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州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业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仍然不高,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加之气候因素、病虫害和养殖疫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农业发展不足,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等问题突出,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制约了生产效益增值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虽然发展较快,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五)品牌竞争力不强。尽管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品牌数量日益增多,品牌价值也逐渐显现,但在国内省内同行业中大部分品牌认知度不高,市场效应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六)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带来深远影响。传统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的存在,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仍较落后,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有效配置,加之人口流动加快,部分农户与农村的利益关系淡化,部分传统乡土文化逐步衰落。

三、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力度。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政府鼓励发展本地民营经济。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户收入渠道,真正分享二、三产业发展成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利用空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探索推进产业融合。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四)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加快流转法制化建设,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坚持培育、发展、壮大、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多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

(五)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品牌。继续主抓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加强对品牌的推广宣传,开发品牌的文化价值,着力提高特色农业品牌市场认知度。

(六)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