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2024年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25-0226008 公文目录:统计分析 发文日期:2025-02-26 主 题 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2025-02-26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2024年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2024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努力走在滇中地区发展前列的使命任务,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精准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坚持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全力稳增长、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州经济顶压前行,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2024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1.GDP突破两千亿元大关。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楚雄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8.95亿元,稳居全省第5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9.97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6.91亿元,同比下降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2.07亿元,同比增长5.4%。全州经济总量占全省和滇中的比重分别较上年提升0.3个、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6483元,比上年增长3.7%。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23年的19.1:42.5:38.4调整为2024年的17.3:40.5:42.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1.8个、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州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成为全州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3.财政收支再创新高。2024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03.90亿元,同比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突破三百亿元,完成322.82亿元,同比增长8.1%。

4.金融存贷款规模持续壮大。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30.3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01.66亿元,同比增长10.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98.87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全省第一。金融服务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好支撑。

(二)产业发展平稳推进

1.农业经济总体平稳。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9.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6%。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332.03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63.96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162.46亿元,下降4.3%;渔业产值7.40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3.59亿元,增长4.5%。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全州粮食种植面积374.4万亩,同比增长0.1%,产量131.77万吨,同比增长0.97%;冬油菜籽播种面积43.53万亩,同比增长4.6%,产量7.57万吨,同比增长4.7%。特色农业发展向好,全州蔬菜产量319.39万吨,同比增长4.2%;鲜切花产量22.33亿枝,同比增长13.6%;水果产量78.06万吨,同比增长7.0%。

2.工业生产承压运行。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3.8%。从重点行业看,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4.7%,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个、0.4个百分点;非烟非能工业增加值下降12.0%,下拉规上工业6.5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增长情况看,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有效需求不足,硅光伏产品销售价格一路走低,以绿色硅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2%、14.2%和23.1%。

3.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居全省第1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6.3%。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势向好,2024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6户、达139户,实现营业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8%,拉动全州规上服务业增长6.4个百分点。行业增长面总体良好,规上服务业22个行业大类中有7个行业保持2位数以上的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增长816.8%,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同比增长41.2%。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7%、11.0%、2.5%。

4.重点产业稳发展。通过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5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2024年,全州“5+6”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258.84亿元,占GDP比重为62.4%,比上年同期增长2.8%。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2024年楚雄州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表

指标名称

2024年累计增加值

同比增速

(万元)

(±%)

一、5+6重点产业

12588354

2.8

(一)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

2015777

6.7

(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

3765087

1.5

(三)旅游文化产业

659911

8.3

(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1165421

3.3

(五)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835476

6.3

(六)烟草产业

1578685

1.6

(七)新兴服务业

365848

4.9

(八)数字经济产业

687888

-6.9

(九)绿色化工产业

305985

14.5

(十)房地产业

649222

-0.7

(十一)金融业

559054

2.0

二、绿色能源

1271312

-9.3

三、楚雄彝绣

31248

13.2

四、食用菌产业

282324

-

(三)消费市场总体稳定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扎实推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全州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增长。2024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78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城镇增长0.4%,乡村增长0.7%。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0.2%,餐饮收入增长1.6%。深入实施促进消费回暖专项行动,加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审核兑付家电、汽车等补贴资金1.45亿元,带动消费9.6亿元。线上消费较快增长,全州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7.58亿元,同比增长84.2%。商贸市场主体快速增长,12月末,全州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单位在库1246户,比2023年增加158户,增长14.5%。

(四)投资结构保持稳定2024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2.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4.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0%,占投资的比重较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部分重点行业保持增长,农业投资增长7.6%,拉动全州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业投资增长24.1%,拉动全州投资增速0.3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增长43.9%,拉动全州投资增速0.6个百分点;生态环保投资增长33.6%,拉动全州投资增速0.3个百分点。房地产和重点基础设施投资受市场和政策调整因素影响出现下降。其中,房地产、综合交通、水利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8.3%、26.4%、13.1%。重点领域投资占比保持稳定,全州工业投资、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分别下降14.8%、8.6%和13.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4.4%、62.9%和59.7%,占比分居全省第5位、第3位和第1位。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48元,同比增长5.1%。按常住地分,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30元,同比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46元,同比增长7.1%。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2,比上年同期(2.70)缩小0.08个百分点。

2.就业保障不断加强。2024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9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29万人。

3.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2024年,全州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247.6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6.7%,其中,教育支出50.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4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7.95亿元,农林水支出65.61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0.59亿元。

(六)城乡生活环境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速,聚焦“两重”“两新”,争取和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5亿元。累计打通“断头路”14条,建成城市道路1006公里。2024年改造老旧小区98个3195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232公里,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5.7%,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7.5%、农村垃圾处理率100%,均居全省第一。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县城1个,国家卫生城市4个,美丽县城5个,绿美城市3个。撤镇设街道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楚雄市新设立鹿城、彝海、东瓜等3个街道办事处。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55%,比2023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2024年全州经济承压运行,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凸显,消费市场增速放缓,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降幅较深。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工业发展不充分、投资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不及预期。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2023年相比分别回落了2.8个、8个、17.2个、7.1个百分点,整体呈现回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名与上年相比均下降了7位,投资下降了9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8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均为“十四五”以来的四年间较低水平。

(二)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24年我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仅为6.4%,GDP总量仅高于排名全省第6位的昭通市2亿元,高于排名第7位的大理州8亿元,领先优势不断缩小。经济总量与排名滇中第4位的玉溪市仍有563亿元的较大差距,加快发展势在必行。

(三)重点产业带动发展作用发挥有限。目前“5+6”重点产业中增加值过百亿的仅有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烟草产业。部分产业占GDP比重较低,如绿色化工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仅占GDP的1.5%和1.8%。2024年有5个重点产业增速低于GDP增速。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全年税收收入完成57.29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完成46.61亿元,增长12.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22.82亿元,增长8.1%。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三保”类民生支出增长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支出压力加大,亟需加强财源税源建设。

三、下步工作建议和措施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和系列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扛牢努力走在滇中地区发展前列使命任务。

(一)努力止滑稳速,提振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州正是在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抓项目、大抓投资中取得了突破,才有了全州经济的稳步增长。下步工作中,一是要全力以赴稳工业。采取有力措施稳住工业经济总盘子,以培育提升10条产业链(群)为方向,以抓项目、强企业为基础,以育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机制、优服务、抓保障、发展工业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持续抓实工业企业的“升规 纳统”培育工作,努力培植支撑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深挖潜力稳投资。进一步强化发展责任担当,加强谋划、前期、开工、竣工“四个项目库”动态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力、破难题,确保有效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三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突出招商选资、招强引好,全力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延链补链强链的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全力稳中提速,壮大第三产业对全州经济稳增长的支撑。全面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夯实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一是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紧紧扭住消费这个核心因素,以文旅升级为牵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撬动大宗消费,扩大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发展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假日经济,不断挖掘消费潜力。二是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力保障市场主体,倾听企业诉求,全面落实各项扶助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三是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升级。加快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县市的指导帮扶力度,抓主抓重,细化措施,坚持分行业分企业指导,重点加强规模以上服务业升规 纳统企业培育。

(三)奋力稳中求进,推动第一产业提质增效。立足我州资源禀赋优势,围绕“1+8+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持续落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补齐农田水利、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四)加快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强园区运营管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入园企业提档升级,优化园区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二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滇中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聚焦先进制造业,全链推广“绿电+先进制造”,打造绿色硅、钛、钒钛、铜等优势集群,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加快“5+6”重点产业打造。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现代商贸物流“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烟草产业、新兴服务业、数字经济产业、绿色化工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六个百亿级”产业,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构建新技术支撑、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广泛应用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大抓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大经济总量。

(五)聚焦经济增效,抓实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一是加快财税金融改革,推进支持财源建设三年行动。千方百计培植税源、财源,继续加强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强化创新让科技引领发展。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建立“企业出卷+校院所答题+市场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服务体系,充分释放发展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强州府优县域攻坚工程,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壮大富民产业,积极增加居民收入。四是全力以赴提高统计服务能力。全力抓好报数,做好对行业主管部门、对报数单位的统计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事前监测预警、事中沟通协调、事后分析研判”的全链条统计服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现目标为导向,以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服务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