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2023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24-0715004 公文目录:统计分析 发文日期:2024-07-15 主 题 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2024-07-15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大姚县2023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大姚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楚雄州打造高端蔬菜基地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州两会提出“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新技术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深挖发展潜力,整合资源,持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建成全州最大的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为全县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种植不断凸显。2023 年大姚县蔬菜种植面积136961亩,产量 22.43 万吨,产值10.79亿元,面积同比增加4.1%、产量同比增加5.6%、产值可比价同比增加4.1%。从种植品种来看,主要是以种植3季叶菜、花菜,1季青苞谷和小香葱、贡菜为主。2023年甘蓝类(花菜)、葱蒜类(小香葱)、其他蔬菜(贡菜、青苞谷)种植面积、产量、可比价产值都大幅增长(详见统计表)。从种植区域来看,金碧镇最多达到 38704 亩;其次是龙街镇20450 亩、石羊镇 14537 亩、新街镇 12000亩、六苴镇11010 亩。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既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又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促进务工农民增收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探索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铺路,群众富路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大姚县也成为楚雄州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大姚县2023年1-12月蔬菜及食用菌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23年

2022年

增减幅度(±%)

面积(亩)

产量(百公斤)

产值(万元)

面积(亩)

产量(百公斤)

产值(万元)

面积

产量

可比价产值

蔬菜及食用菌合计

136961

2243050

107907

131536

2123980

101245

4.1

5.6

4.1

1.叶菜类

24229

409879

18035

23965

391858

17882

1.1

4.6

-1.44

2.白菜类

37563

743213

19281

39545

765195

19409

-5

-2.9

-4.27

3.甘蓝类

9300

142067

6615

4903

72404

3947

89.7

96.2

60.17

4.根茎类

19063

274016

13427

19234

274144

14873

-0.9

-5.12

5.瓜菜类

10067

160616

9187

9646

151497

8426

4.4

6

6.02

6.豆类

14590

162550

8940

14155

154494

8752

3.1

5.2

5.21

7.茄果类

9814

160102

9664

9354

155097

8946

4.9

3.2

3.22

8.葱蒜类

6472

87494

7319

5487

72436

5826

18

20.8

20.05

9.水生菜类

1009

19545

1593

1130

21333

1661

-10.7

-8.4

-8.37

10.其他蔬菜(鲜食玉米、莴苣等)

4854

79275

4614

4117

61066

4031

17.9

29.8

9.38

11.食用菌

4293

634

4456

647

-3.7

-3.55

(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以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蔬菜基地建设,以金碧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借助沪滇协作项目示范带动蜻蛉河流域区域种植蔬菜3 万 余亩,培植形成了以福之口、沁之丰、绿美鲜、中创宏楚、茂雄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蔬菜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建有规模连片蔬菜基地 23952 亩,其中,金碧镇17个村委会18557亩,龙街镇5个村委会2439 亩,新街镇5 个村委会 2222亩,赵家店镇 2个村委会 456亩,石羊镇2个村委会278 亩。全县形成了以金碧——赵家店、龙街——新街——石羊——三岔河“两条生态廊道”为主线的高原特色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力推广水旱轮作、设施栽培、滴(喷)灌+地膜覆盖、生物、物理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智能水肥一体化等集成技术,逐渐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推广应用杀虫灯、黄板、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施用量。同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成立董学会百合专家工作站,建立百合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15亩,举办示范样板220亩;联合省州农科院开展蔬菜制种 200亩,有力促进了蔬菜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品牌打造初显成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大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蔬菜绿色生产,全面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全县蔬菜绿色产品认证面积1.5万亩,蔬菜“三品一标”产品认证35个。充分利用福之口云南大姚蔬菜基地2022年被认定为深圳市菜篮子基地的优势,瞄准中国500强和民营经济500 强企业,建立海外蔬菜供应链,畅通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菜商——消费者流通渠道,不断提升县域蔬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配套建设滞后。水、电、路、冷库、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了蔬菜的种植效益和发展后劲。全县蔬菜基地普遍缺乏工程性水利设施供水保障,生产用水主要靠打机井抽取地下水解决,一方面造成用水成本高,另一方面会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土地盐渍化。同时,部分经营主体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不足,生产、仓储、冷库等设施用房建设用地难以保障,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职能部门从事蔬菜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人员较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不足。同时,蔬菜种植工人紧缺。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学习接受能力弱、体力差等因素导致生产质效不高,制约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县蔬菜主要以鲜销为主,仅通过简单分拣、包装后外销,产业链条短,缺乏提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发展层次偏低。目前,全县仅有迅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1家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其加工产品单一、转化增值能力不足。同时,蔬菜经营主体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供销网络和终端市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小农思想不同存在,规模化集约化推进难。大部分农户存在小农思想,以家庭经营、传统种植为主,经营规模小且较为分散,难以产生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户自身资金实力不足,不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同时,分散的经营模式,不但增加了农业的生产管理成本,更不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进。

三、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以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为重点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建设和配套完善田间渠系工程,提高蔬菜种植灌溉水利化程度。三是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现代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蔬菜种植节水技术模式。

(二)加快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一是因地制宜探索“一村 一品”蔬菜发展路径,引导群众转变小农思想,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二是建设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园)。建议县城建设一个标准化蔬菜交易批发市场,配套蔬菜检验、包装、对外推销中介机构,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立对外蔬菜展销网络平台,推行“内销+网联销 +客商购销”的模式,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 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加快发展蔬菜产品加工业。积极对接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蔬菜加工企业投资办厂,发展净菜、冻干蔬菜、脱水蔬菜、半成品菜、预制菜等蔬菜精深加工,为不同市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高端化的蔬菜产品。加快对现有企业的培优扶强,推动技改扩能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逐步延伸产业链条。

(三)提升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信贷投放、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招商引资等有效措施对重点企业或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构建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稳定增收。三是加强农业监管执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健全完善“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蔬菜安全质量监测追溯体系,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精细化水平。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在省州乃至全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商品蔬菜品牌,以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四)强化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一是健全完善蔬菜服务体系。依托龙头企业(种植主体)全面构建蔬菜产业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营销信息、农机、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围绕设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开展集中统一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蔬菜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蔬菜科技人员。三是健全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展市场空间,营造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抓好“政府展销、企业联销、市场营销、经纪人贩销”等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加工、 销售组织化程度。四是围绕蔬菜产、工、销各类企业,积极培育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蔬菜批发零售企业、蔬菜服务企业等,形成全新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