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抓机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持之以恒谋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楚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大增强。194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0.96亿元,1984年突破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楚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00年、2011年先后跃上100亿元、500亿元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紧抓发展机遇,从2012年到2017年GDP连跨五个百亿台阶,于2018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0.9%。2022年、2023年经济总量持续进位,稳居全省16州市和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第5位。75年的发展,楚雄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0.9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27.04亿元,扩大了1903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75年来,楚雄州不仅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结构也在持续调整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楚雄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5.4:9.4:5.2,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1.4:29.3:19.3,二、三产业逐步发展;改革开放后,全州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二产比重超过一产比重,产业结构完成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本着“一产抓特色,二产上规模,三产抓突破”的思路,200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经济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出现历史性变化;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3%,超过第二产业占比(35.3%)1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较1949年下降66.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显著增强。2023年楚雄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1:42.5:38.4,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人均GDP实现了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跨越。1949年,全州人均GDP仅85元,1990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062元。2002年突破5000元,达到5084元,2008年首次超过1万元,达到11748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人均GDP从2012年的23009元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77515元,是1949年的912倍,年均增长10.7%。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52年全州财政收入仅为835万元,1992年增加到7.65亿元,增长90.6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财政实力显著提升,2004年迈入10亿元队列,增加到2023年的98.34亿元,扩大了1229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52年的613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98.68亿元,扩大了497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52年的407万元扩大到了2023年的1714.99亿元,比1952年增长42136倍。随着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二、凝心聚力强产业,产业发展阔步迈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楚雄州坚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向品种调新、质量调高、效益调好方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97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586.15亿元,是1949年的604倍;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39.14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30.50万吨,较1952年翻了3番;油料产量从1952年的2410吨增加到2023年的79858吨;茶叶产量从1958年的3吨增加到2023年的1757吨;猪牛羊肉产量从1952年的1.06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31.59万吨,增长了29倍。2023年成功创建姚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禄丰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12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品牌。
工业压舱石不断夯实,发展实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楚雄州基本没有工业产业,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前进步伐,75年来,楚雄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为楚雄州实现跨越发展承担了历史责任并作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楚雄州工业增加值仅为1.3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1974年建成的楚雄烟厂在1998年加入红塔集团以后,烟草工业带动了全州经济和其它工业的发展,成为楚雄州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1998年全州工业增加值30.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6.4%上升到33.4%,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2000年以来,楚雄州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烟草加工、冶金化工、医药制品、机械制造重点行业提质增效,滇中有色、德胜钢铁等一批大中型重点企业在这一时期建成,推动了全州工业的持续发展。2008年全州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为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业招商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西安隆基、龙蟒佰利联、神威药业、通用善美、宇泽半导体、晶科能源等一批大企业集团相继落地楚雄,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楚雄绿色硅、绿色钛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全州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到2023年,宇泽、国钛成长为云南省仅有的2户独角兽企业,晶科下线云南省第一片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光伏及半导体、数字产业园被授予“云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全州工业增加值达469.03亿元,比1978年扩大361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23年末,全年全州发电量211.82亿千瓦时;自来水生产量5842.11万立方米;生铁产量130万吨;钢材产量121.46万吨;化学药品原药24.38吨;十种有色金属43821.34吨;单晶硅产量达11319.91万千克。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新中国成立之初,楚雄州服务业基础薄弱,到1978年增加值也仅有0.95亿元。改革开放后,楚雄州不断提升服务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在推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服务业发展持续实现突破。2000年楚雄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700.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6%。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重点产业建设取得成效。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从2000年开始,把“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经过“十五”时期的着力培植,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192.85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7.7%。2010年后五大产业发展为“烟草、冶金化工、生物药业、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六大重点产业,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56.75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46.8%。2016年以来,六大产业发展为“烟草产业、冶金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与绿色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石化产业、商贸物流业、新兴服务业”形成了“2+5+3”重点产业,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全州“2+5+3”重点产业增加值达894.69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65.2%。2023年,重点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升级,“2+5+3”重点产业发展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烟草产业、新兴服务产业、数字经济、绿色化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形成了“5+6”重点产业,到2023年末全州“5+6”重点产业增加值达1102.66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到60.4%。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坚定不移谋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优化投资一直是楚雄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发展方式的改变,消费也不断释放出强大推动力,成为楚雄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州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由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换。与此同时,楚雄州始终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楚雄州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决策措施,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2008年以来,基建和房地产迅猛发展,全州建设进程逐渐加速,随着国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后,全州进入建设高峰期,至2018年,投资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发展主线,投资规模逐渐趋稳,增速较前几年有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由前期的快速全面的投入转向平稳、高质量的投入,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1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3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45.9%,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三二一”结构。工业投资、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8.6%、26.6%和14.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5.5%、64.7%和64.2%。农业投资、能源工业投资、非能源工业投资、综合交通投资等重点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8.5%、14.3%、21.2%和11.1%。2012年至2023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6%。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作用更加突出。
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楚雄州消费品市场处于缓慢发展阶段。1978年楚雄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68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楚雄州消费品市场进入快速跃升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商业体量不断扩大,新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州消费品市场长足发展。1992年楚雄州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十亿,2009年超百亿,2019年突破五百亿,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1.64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11倍。消费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新兴业态不断壮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经营业态不断涌现,2023年全州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达3.90亿元。
科技创新动能加速激发。楚雄州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好科技和资本两把利剑,加快推进创新型楚雄建设,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平台不断增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6.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升。楚雄高新区获批云南省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新增省级星创天地7个、省级专家工作站12个。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5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5项、开发重点新产品7个,完成国家科技成果登记4项,技术合同登记350项,7项成果获云南科学技术奖。
经营主体更加多元。改革开放之初,楚雄州所有制结构中以国有、集体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上世纪90年代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日益成为支撑楚雄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楚雄州实有市场主体34.3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33.26万户,占各类市场主体比重为96.9%。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户、创新型中小企业42户;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52.9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2%,对楚雄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0%。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楚雄州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落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增长后劲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
交通建设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楚雄州着力进行县际公路、通乡公路、广大铁路、国省道和通村公路建设和改造。2023年末,州内公路通车里程达24862.93公里,比1952年的506公里增加24356.93公里,增长48倍。到2023年末,全州有高速公路773.43公里,一级公路156.44公里。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外通内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内河航线里程由1978年的80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201.8公里。交通运输更加畅通,2023年全州货运量4997.34万吨,旅客运输总量1867.71万人次。铁路运输更加便捷,目前,楚雄站日均通行列车90趟次,楚雄乘车可到达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区,铁路运输已成为旅客中远途出行的首选。2023年铁路运营里程达602.55公里,其中通动车里程265公里,铁路客运站共发送旅客399.3万人次,铁路货运站共发送货物184.16万吨。
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快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移动通信高速发展,覆盖面急剧扩大,移动电话、互联网络从无到有、全面覆盖,楚雄州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建成了覆盖全州,通达全省、全国的现代化通信网络。2023年,全州邮政业务总量达到4.34亿元,快递业务收入达到2.73亿元。2023年末,全州拥有固定电话82763部,比1952年(270部)增加82493部,增长306倍;有移动电话用户253.20万户,每100人拥有移动电话98.6部,互联网用户达103.79万户;全州10余个5G融合创新项目落地,涵盖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初步构建起5G应用生态。全州1108个村委会,已全部通电话、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历经75年的更新改造和开拓建设,楚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3年全州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12.05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以楚雄中心城市为依托、禄丰次级城市和八个县城为重点,十个中心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聚发展形态,建立起了组合较为有序、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四级州域城镇体系。昆楚协同取得新进展,“楚南牟双广”同城化组团式发展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城市道路1006.54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9.45%;累计建设筹集、建成公共租赁住房5.13万套,分配5.08套,解决了约15.4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30个,累计开工城镇棚户区8.69万套。禄丰市获2023年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称号。城镇化率大幅提高。2004年楚雄州城镇化率仅为24.8%。十八大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23年,全州建制镇发展到65个,城镇常住人口达112.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95%,比2004年提高23.1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和美乡村加快建设,2023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744公里,实施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2865户,8.87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改建卫生户厕4万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扩面提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考核全省第一,城乡面貌在融合发展中日益改善。
五、社会事业蓬勃繁荣,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委、州政府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强保障,以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75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投入,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州拥有各类学校1490所,在校学生40.56万人,教职工3.5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是1978年的232倍。医疗设施日臻完善。2023年末全州共有医院77所、医生0.82万人、医院床位数1.58万张,分别是1952年的5倍、52倍和147倍。全民健身持续深化。2023年,全州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135枚,其中金牌43枚、银牌37枚、铜牌55枚。文化服务显著提升。2023年末,全州共建成博物馆8个,文化馆11个,乡镇文化站103个,融媒体中心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楚雄州各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覆盖的基础上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可持续性、便捷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全州已基本奠定了以“三条社会保障线”为主体,其他社会保险相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城镇基本形成了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23年,全州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5.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43.7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2.2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0.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6.53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医保+惠民保”一站式结算服务。全州10县市的10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城乡低保保障12.27万人、城乡特困供养9539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应保尽保”美好目标正逐步实现。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75年来,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楚雄州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树立低碳、减排、再生、节能理念,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善。2023年末全州有自然保护区17个,保护区面积289.56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7.91万亩。全州森林面积176.57万公顷,森林积蓄量1.31亿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3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2.09%。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41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5.1%、创历史最好,2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100%,美丽楚雄风采持续展现。
人民生活欣欣向荣。建国75年来,全州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从“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深入推进富民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全体居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2020年5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楚雄州武定县脱贫摘帽。至此,全州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5个贫困乡镇退出、644个贫困村出列、33.4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整州脱贫,困扰楚雄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3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4.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2.31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398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13元,比1952年的128元增长354倍,比1978年的356.3元增长12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6元,比1952年的34元增长494倍,比1978年的92元增长182倍。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建国七十五年,是楚雄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勇于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取得长足发展的七十五年;是楚雄州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不断跨上新台阶的七十五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楚雄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勇挑重担、勇立潮头,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在继往开来的“时空轴”、复兴伟业的“坐标系”中奋力奔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楚雄新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 承办: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信息科
地址:楚雄市鹿城东路281号 电话:0878-3389601 网站标识码:5323000023
滇ICP备20005621号
楚雄州公安局备案号: 53230102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