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楚雄州2024年“5+6”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索 引 号:115323000151676045-/2025-0212001 公文目录:统计分析 发文日期:2025-02-12 主 题 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2025-02-12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标      题:楚雄州2024年“5+6”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楚雄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经济工作向绿色产业聚焦的鲜明导向,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意见》等产业发展文件,聚焦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全州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聚焦不断增强,重点产业在扩产提质中不断培强壮大,成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2024年全年,楚雄州实现“5+6”重点产业增加值1258.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2.4%,同比增长2.8%,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59.1%,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

(一)绿色工业提能强链,聚势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全州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1.58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16.0%,同比增长6.7%,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22.9%,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强基固本蓄势赋能。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6.51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29.9%,同比增长1.5%,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10.9%,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二是烟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57.87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12.5%,同比增长1.6%,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4.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三是大力提升化工产业绿色制造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全年绿色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2.4%,同比增长14.5%,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7.4%,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四是出台《楚雄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8条措施》等文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4.92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5.2%,同比下降0.7%,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1.0%。

(三)新兴产业提速扩量,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一是加强特色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在旅游“流量”向“留量”转换上寻求突破,提振文旅消费。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99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5.2%,同比增长8.3%,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10.6%,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二是立足资源优势,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在系列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得到大力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16.54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9.3%,同比增长3.3%,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5.9%,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三是将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增加值83.55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6.6%,同比增长6.3%,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8.8%,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四是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经济动能加快转化,全年实现增加值36.58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2.9%,同比增长4.9%,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3.2%,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五是不断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产业实现增加值68.79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5.5%,同比下降6.9%,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15.1%,负拉动经济0.5个百分点。六是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5.91亿元,占“5+6”重点产业比重为4.4%,同比增长2.0%,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1.1%,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产业发展规模不达预期。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2024年5个千亿级重点产业合计总产出3096.75亿元,6个百亿级重点产业合计总产出1139.19亿元。部分产业规模与“十四五”规划“打造5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重点产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全州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新兴产业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4年全州新兴产业增加值占“5+6”重点产业的比重为33.9%,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5%,在重点产业中所占份额偏低,对全州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

(三)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部分重点产业所属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三、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做大做强标杆企业。选择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提高聚集度。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争取与央企、外资、民营大企业合作,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集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升级现有企业设备,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专业园区,拉长产业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在行业技术创新、产业化生产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