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由国际名模、著名设计师马艳丽女士设计的50套以彝绣元素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在2016年(北京)国际时装周上发布,这是一组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组合拳”, 永仁彝族刺绣华丽转身,由直苴深山彝村土赛场走上国际大T台,舞出一股彝绣文化产业新风向。如何借此良机发展提升永仁县彝绣产业,走出一条彝绣产业发展新路子,使彝绣成为永仁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柱,需要不探索和创新。
一、永仁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状况
永仁素有“赛装之源,彝绣之乡”的美誉,“中国彝族赛装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从有了彝族赛装节就有了彝族刺绣,赛装节与彝族刺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赛装节为彝族刺绣提供了展示舞台,彝族刺绣又为赛装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服饰。近年来,永仁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提出了把永仁打造为“彝绣之乡”的战略目标,加大对彝绣产业的扶持力度,依托县职业高级中学建设永仁县彝绣传承开发基地,先后争取1000多万元扶持彝绣小微企业和彝绣示范村,彝绣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莲池乡凹泥奔新村获“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镇”荣誉称号,中和镇获提名奖。目前,全县有彝族刺绣协会(专业合作社)3个,有会员1563人;扶持彝族刺绣示范户36户、示范村5个;培养彝族刺绣经纪人14人;扶持成立彝绣小微企业11个;有1万余人从事彝绣或学会了彝绣技艺,覆盖全县7个乡镇,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绣女”的经营模式。彝绣从生活服饰品发展到家居用品和装饰品,各种绣品远销北京、上海、昆明、欧美等地,彝族刺绣已成为彝家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据统计,2015年全县彝绣产品达20万余件,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彝绣产业增加值达700万元,占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1%;2016年前三季度,彝绣产业增加值达620万元,占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1.3%,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永仁彝族刺绣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产业化程度低。永仁县彝绣大部分属于家庭式、手工作坊式散户加工经营,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小,目前还没有一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还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争取订单难。
(二)产品创新不够。由于大部分绣女文化层次较低,彝绣产品设计缺乏创新,产品的样式、图案、包装、实用性等方面离消费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品牌效应较弱。虽然永仁县彝绣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高端产品较少,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销售渠道不宽。目前,我县彝绣产品销售还处于经营门店直销和订单式生产的传统方式,彝绣经纪人和绣女知识水平偏低,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施网络销售,销售渠道单一。
(五)扶持资金不足。虽然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彝绣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但还不能满足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人才、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还要继续加大扶持和投入。
三、彝绣产业发展提升的建议
(一)实施民族节庆活动助推工程。由政府主导,举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彝族赛装节,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整合资源,把彝族赛装节办成永仁县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一个展示彝绣文化的盛会。同时,围绕“火把节”、“泼水节”、“绣花节”等节日组织、引导开展彝绣展销活动。
(二)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采取“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绣女”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通过内培外引,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兴办彝绣产业公司或生产基地,组织永仁县彝绣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彝绣精品,提升产品档次,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经营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走“品牌化运作”之路。站在发展彝绣产业的战略高度,充分利用彝绣走上国际T台的契机,打造“中国彝族刺绣之乡”品牌,做好彝绣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支持彝绣产业的相关企业和加工大户开展专利申报和品牌商标注册,保护好彝族工艺品产权和专营权,力争3-5年内有3个左右的彝绣产品的著名商标。
(四)创新产品开发设计理念。在进一步挖掘传统彝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大彝绣产品的开发设计,使传统彝绣产品满足实用、观赏、研究、收藏的需要。同时向现代时装发展,推出既能反映民族特色,又与现代时装接轨的彝绣新产品,提高彝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对彝绣人才的培养。建好永仁县彝绣传承开发基地,把永仁县彝绣传承开发基地建设成为集传承、展示、生产、开发、培训、电商于一体综合平台。加强彝绣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阔彝绣加工人才的视野,增长彝族文化知识,提高刺绣技艺。加强彝绣艺人申报省、州民间艺人的申报工作,充分调动他们传承人、领头羊的作用。
(六)扶持引导彝族刺绣协会发挥作用。积极争取省州文产办加大对彝绣产业的项目资金扶持。关心、重视协会发展,积极帮助协会争取发展资金,使协会工作正常运转,通过协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彝绣产业发展中来,形成“政府引导、公司带动、协会组织、市场运作、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