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县市工作

九府通衢沧桑巨变—建国75周年南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0-09    作者:    点击:[]次




南华县是川、滇、黔通往滇西直至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称,区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1949年12月25日,镇南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10月镇南县更名为南华县,隶属楚雄州。1950年全县户籍总人口11.56万人,1978年18.82万人,2018年24.27万人,2023年23.97万人。建国75周年以来,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咽喉要塞的南华沧桑巨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一、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前,镇南是滇中有名的穷县之一。1949年后,南华人民在党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推行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强县富民的措施,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在艰苦环境中创业,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经济总量逐年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952年全县经济总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569万元,1978年5166万元,增长9.1倍,年均增长8.9%(现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南华经济迅猛发展,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4040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比1978年增长144.1倍,年均增长13.2%(现价)。党的二十大新形势下,南华经济提质增效更是高质量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8239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6位,比2018年增长73.1%,年均增长9.5%(可比价)。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1952年为89.8:4.0:6.2;1978年为61.5:6.6:31.9;2018年为20.9:34.2:44.9;2023年为24.8:33.2:42.0。2023年第一产业比重比1952年下降6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36.7个百分点,比2018年上升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1952年上升29.2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26.6个百分点,比2018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1952年上升35.8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10.1个百分点,比2018年下降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52年31元,1978年265元,增长8.55倍,年均增长8.6%(现价);2018年达30632元,比1978年增长115.6倍,年均增长12.6%(现价)。2023年达64850元,比2018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9.0%(可比价)。

(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助推经济跨越发展水平提高。

195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万元,1978年762万元,增长17.3倍,年均增长12.1%;195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万元,1978年472万元,增长10.3倍,年均增长9.8%。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637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比1978年增长67.8倍,年均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出215247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比1978年增长456.1倍,年均增长16.5%。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794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比2018年下降3.6%,年均下降0.7%;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出219670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比2018年增长2.1%,年均增长0.4%。

金融机构存贷款助推经济跨越发展水平逐年提高。1980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9.3万元,到2018年达726463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6位,增长425.1倍,年均增长17.3%;1980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49.9万元,到2018年达493553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5位,增长151.9倍,年均增长14.1%。2023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6455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6位,比2018年增长49.6%,年均增长8.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51912万元,绝对数排全州第6位,比2018年增长72.6%,年均增长11.5%。

二、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后,南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惠农政策执行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兴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总产量1952年为3.28万吨,1978年为6.06万吨,增长84.8%,年均增长2.4%;2018年达到11.04万吨,比1978年增长82.2%,年均增长1.5%;202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81万吨,比2018年增长6.9%,年均增长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2年为640万元,1978年为4146万元,增长6.5倍,年均增长7.5%(现价);2018年291329万元,比1978年增长70.3倍,年均增长11.2%(现价);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2097万元,比2018年增长89.5%,年均增长13.6%(现价)。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增收加快。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87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5839.98万元,2018年达537728万元,增长92.1倍,年均增长15.7%。

三、工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建国初期的1952年,南华只有3户小型工业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为38.3万元,1978年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39户,当年工业总产值为468万元,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0.1%(现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华工业迅速发展。1974年在南华建楚雄卷烟厂,1987年卷烟厂迁至楚雄,南华设原料部,1992年更名为楚雄烟叶复烤厂。1986年由省乡镇企业技术服务公司引进技术,从水泵厂生产氧化锌粉的南华县锌品厂成为县办工业的龙头。到1999年全县重点工业企业7个,其中,国有企业有一街煤矿、印刷厂,集体企业有锌品厂、水泵厂、化工厂、铸锅厂、服装厂。2000年,全县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户,当年工业总产值7835万元。从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投资35.7亿元分别在云台山、瓦窑、打挂山建成共计206台风电机组。到2018年,全县营业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在库工业企业2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96820万元,产值比2000年增长76.2倍,年均增长27.2%(现价)。以吕合煤业、中云电、云冶中信塑木、茂森再生科技等公司为龙头的工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推动南华工业向前发展。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户,当年工业总产值1104351万元,比2018年增长85.1%,年均增长13.1%(现价)。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基础产业、设施显著改善

建国初期的1952年,南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21万元,1978年301万元,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0.8%。改革开放后,经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77.9倍,年均增长22.8%。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48.2亿元,比2018年增长33.9%,年均增长6.0%。

(一)公路建设成就巨大。县境内的第一条公路建于1931年,由昆明通县境至弥渡红岩,抗战时期改称滇缅公路通至缅甸,被称为“国际援助生命线”。1958年,全县有各级公路14条233.8公里,全部为砂石路。群众出行主要靠脚力,有少量自行车,货物运输靠手推车、畜力车,有马车104辆完成运输1.5万吨,货运周转量15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0.9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7.2万人公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到2018年末,楚大高速公路,G320国道、南永公路、南大公路全部铺筑沥青水泥路,新建南景公路、王红公路、河牛公路、水弥公路并全部铺筑沥青水泥路。全县10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28个村(居)委会、1489个村民小组通沥青水泥路,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全县共有各级公路369条2723.108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09.92万人,客运周转量7214.92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30.56万吨,货运周转量89971.03万吨公里。

(二)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1949年前,全县有小坝塘1359个,引水沟324条,临时拦河坝20多座,控制蓄水量50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3千公顷,水利化程度6.3%。1956年建成的毛板桥水库为南华第一座中型水库。经过多年的水利投资,到2023年,全县有中小型水库77座,总库容6908.31万立方米,全年水利工程供水量6550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1.404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9.394千公顷,水利化程度达79.78%。

(三)电网、通信网络建设覆盖城乡。1958年由州建设的240千瓦的高风哨火电厂投产后,又架设了4.8公里6千伏线路至县城,城区部分居民才开始用电。1952年全县仅有固定电话机5部,1978年493部。1990年至2000年全县进行电网改造。到2000年,全县12个乡(镇)、130个村民委员会、1481个合作社、2124个自然村已通电,用电人口达2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8%。2000年末,固定电话机9123部,移动电话用户2212户。2018年供电量为23383.95万千瓦时,比2002年的供电量3110万千瓦时增长7.52倍,年均增长13.4%。2023年供电量为41431.25万千瓦时,比2018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2.1%。2023年末宽带73943户,开通IPTV网络电视57348户,销售手机164754部,其中:5G手机达97973部。县内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快递、美团、电商信息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手机网上支付已成为现实。

五、城乡消费市场活跃,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1952年,南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280万元,1978年达1623万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6.9%。改革开放后,县城中心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构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消费结构逐年升级,从“吃、穿、用”消费转向了“住、行、游”消费,轿车、高档住宅、手机互联网新的消费逐步进入居民家庭。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0501万元,比1978年增长117.4倍,年均增长12.7%。如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交易已为电子商务交易所覆盖。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3499.9万元,比上年增长7.0%。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2年,南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元,1978年为60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1.9%。1958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22元,1978年达521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4.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各项农村、城镇经济政策的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南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元,2018年达34216元,增长29.1倍,年均增长12.8%;1990年南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元,2018年达10644元,增长18.7倍,年均增长11.1%。2018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3288元,比1978年的521元,增长179.1倍,年均增长13.8%。2022年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05356元,比1978年的521元,增长202.2倍,年均增长12.8%。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9元,比2018年增长33.9%,年均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4元,比2018年增长55.9%,年均增长9.3%。

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县人民能够“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发展局面逐步形成。

(一)教育发展日新月异1952年,全县有幼儿园2所,教职工6人,在园幼儿242人,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48人,设教学班5个,在校初中生161人;小学166所,教职工318人,在校学生10098人。1968年有高中班,在校学生63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各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县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23年末,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54所,幼儿园70所(民办18所)。有教职工2859人,其中专任教师2125人。在校学生29610人,当年招生8234人,当年毕业生8082人。学龄儿童毛入学率102.65%,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12.5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29%。

(二)基础医疗覆盖城乡。1958年,南华医疗卫生机构有7家,病床367张,全县城乡卫生医疗机构及服务初具规模。改革开放后,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覆盖城乡。2023年末,县卫生健康局有机关1个,机关直属事业单位2个,下属县级卫生健康单位5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委会(社区)卫生室128个,民营医院4个,个体诊所16个。卫生机构床位1580张,其中:医院床位1122张,卫生院床位458张。全县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7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82人。

(三)文化旅游业迅速崛起。南华地理、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咪依噜风情谷”、“德茂庄园”和“风华雨露”三个国家AAA级旅游景点,两旗海生态、鹦鹉山等休闲公园“镇南月琴”、“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展。随着以“一心(多味龙川镇)、两翼(文化沙桥镇、风华雨露乡)、两区(礼舍江旅游区、哀牢秘境旅游区)、两带(民族风情旅游带、自然风光旅游带)”的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南华成为楚雄州和云南省彝族文化的精品和滇西旅游热线上的黄金旅游点。截至2023年8月,共成功举办了20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南华“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三大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四)城乡环境美化斐然。民国时期,南华城区面积只有0.42平方公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用民用建筑砖混结构高楼林立。“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力按照“1123”进行布局,即“一城县城)一轴(南景发展轴)两环(县城环线、牛沙环线)三中心(沙桥中心、红土坡中心、马街中心)”加快发展。到2023年,县城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县城绿地总面积达33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57.8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1%,绿化覆盖率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61%,城市公厕每平方公里达5.98座,城镇化率为35.16%。乡村环境治理全面加强,“科技兴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77%,绿水青山的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就业工作有力推进,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952年,全县就业总人口4.7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9.4%,其中:第一产业4.68万人,第二产业0.01万人,第三产业0.05万人。1978年就业总人口7.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2.1%,其中:第一产业7.27万人,第二产业0.2万人,第三产业0.46万人,就业人口比1952年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9%。改革开放45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南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也初步形成。2023年全县就业总人口12.79万人,占常住人口19.74万人的比重64.8%,其中:第一产业7.21万人,第二产业2.16万人,第三产业3.42万人。城镇就业5.9万人,乡村就业6.8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6%。

(六)社会保障事业日趋完善。南华县的社会保障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传统型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由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多种保险构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所取代,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2023年,全年共有16.7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4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4.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7%。全县共22401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参保13312人,城乡居民参保210701人。全年救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287户,545人,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01.32万元;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3139户,8262人,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510.13万元。

上一条:七十五载砥砺奋进荷城姚安再谱华章—新中国成立75周年姚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下一条:铸就辉煌七十五载 翻天覆地换新颜—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牟定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