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交通区位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山区农业县。1986年被国家列为云南41个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历史上是彝族部落──罗婺部居住之地。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起点,回溯发展历程,一组组统计数据、一幅幅统计图表,谱写了罗婺大地奋发图强、拼搏创业、开拓前进的发展乐章,与全国人民一道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经济实力不断夯实
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3万元,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4105万元,到1987年突破亿元大关,2023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40.9亿元,比1952年翻10.9番,年均增长8.6%,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翻了8.4番,年均增长9.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0.3%的高增长态势。195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2元,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人均生产总值196元,2023年末,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6044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1952年翻10.2番,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翻8.3番。
(二)产业结构大幅优化
1952年,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90:0.7:9.3,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3:13.4:9.3,全县仍以农业农村经济为主,第二产业得以小幅提升,但发展较慢,三产领域变化不大。2023年,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调整为24.7:34.6:40.7,与1952年比,一产增加值占比下降了65.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33.9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31.4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的1978年比,一产增加值占比下降了52.6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21.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31.4个百分;第一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二、三产业得以提升,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84万元;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347万元,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97590万元,比1952年翻9.1番,年均增长9.3%。比1978年翻7.5番,年均增长12.2%。
主要农产品产量丰产增收效益持续体现。改革开放最先从农村试行,以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为重点,被禁锢了近30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激发,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农业科技运用效益不断提高。2023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28292吨,比1952年增产88507吨,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比1978年增产58982吨,增长85%,年均增长1.4%。烤烟产量达11375吨,比1978年1354吨增长7.4倍,年均增长4.8%。油料产量达5333吨,比1952年140吨增长37.1倍,年均增长5.3%。比1978年343吨增长14.5倍,年均增长6.3%。水果产量(含果用瓜)达50739吨,比1952年389吨增长129.4倍,年均增长7.1%,比1978年784吨增长63.7倍,年均增长9.7%。甘蔗产量达1118吨,比1952年156吨增长6.2倍,年均增长2.8%。大牲畜存栏84351头,比1952年54649头增长54.4%,年均增长0.6%,比1978年63880头增长32%,年均增长0.6%。生猪存栏218322头,比1952年45392头增长3.8倍,年均增长2.2%,比1978年106556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肉类总产量48658吨,比1952年388吨增长124.4倍,年均增长7%,比1978年2039吨增长22.9倍,年均增长7.3%。农产品产量及畜禽产品养殖的持续增加,有效解决了全县农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工业发展成绩显著。1952年,全县工业企业仅2户,实现工业产值11.9万元,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县仅有工业企业39户,实现工业产值801万元。202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达40户,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20.7%。
工业产品多样化快速增长。1978年,全县工业产品单一,产量较低,水泥、铁矿石等工业产品产量分别为4285吨、11170吨。到2023年末,全县水泥产量达66173吨,比1978年翻3.9番,年均递增6.3%;铁矿石产量达1968018吨,比1978年翻7.5番,年均递增12.3%。钛白粉、钛精矿、高钛渣、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品从无到有,各项矿产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并迅速发展。至2023年末,全县风力发电达15092万千瓦时,冷冻蔬菜5100吨,光伏发电量21714万千瓦小时,高钛渣产量达296357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特色旅游优势凸显
武定旅游资源丰富,西南第一山——狮子山、香水箐、新村湖、万德土司遗址、己衣大裂谷、水城河等形成全县特色旅游网。2023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370.17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3亿元。其中:狮子山景区接待游客11.9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74.38万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酒店、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促进武定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财政收支稳步增长
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952万元,比1952年71.4万元翻9.3番,年均增长9.5%。比1978年334万元翻7番,年均增长11.5%。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0139万元,比1952年26万元翻13.2番,年均增长13.7%;比1978年351万元翻9.4番,年均增长15.6%。2023年全县人均财政收入1885元,比1952年5.2元翻8.5番,年均增长8.7%;比1978年16.2元翻6.9番,年均增长11.1%。对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七)商贸流通繁荣创新
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非公经济基本取代了原来占绝对主体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流通业态也从国营商店和供销社逐步转变为遍地开花的独立小商店、摊位,而后向着规模化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当前,商贸物流与传统物流系统相比,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运作方式信息化、网络运作水平标准化、信息快速反应能力高速化、系统物流动态调配能力个性化、柔性化,物流的经营形态社会化、全球化,极大改变了城乡流通和消费格局。2023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亿元,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29.9亿元,乡村实现17.6亿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13.1亿元;商品零售实现3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11.4%,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3.6%。
(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1986年,武定就被国家列为云南41个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2020年5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两不愁”问题全面解决,“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收官战”成绩亮点纷呈。全县25857户1015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17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农村危房改造典型经验等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交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走进高桥镇勒外村,用鲜活的脱贫事例展现了全县的脱贫攻坚成效,成功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195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元。2023年末,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0元,比1952年翻了9.8番,年均增长10%;比1978年翻了7.4番,年均增长1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达46700元,比1978年420元翻了6.8番,年均增长11%。
(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升
2023年末,全县住户存款余额91.7亿元,比1952年8.24万元翻了16.8番,年均增长17.8%;比1978年71万元翻了13.7番,年均递增23.4%。2023年住户人均储蓄存款3932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1952年0.59元翻16番,年均增长16.9%;比1978年3.4元翻了13.5番,年均增长23.1%。
(三)社会保障充分有力
伴随社会、经济、家庭的深入发展和深刻变化,各项社会保障顺利实施,全县人民充分享受祖国强大、富强的发展成果,全县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2023年末,全县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202107人,其中:机关事业职工8103人,企业职工1440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796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9550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4789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4961人。参加失业保险10900人,其中城镇职工10900人。参加工伤保险21600人;参加生育保险4173人。
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教育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952年,全县中学专任教师22人,小学338人,在校中学学生数300人,小学1300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45%;1978年,全县中学专任教师95人,小学562人,在校中学学生数5700人,小学3100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6.2%。2023年末,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494人,专任教师195人;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612人,专任教师205人;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6955人,专任教师544人;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学生5940人,专任教师481人;小学学校128所,在校学生16957人,专任教师1293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校学生6307人,专任教师330人。全县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59%,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63%,高中升学率100%。
1952年,全县卫生机构数3个,病床2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医生2人;1978年,全县卫生机构数14个,病床25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1人,其中医生165人。2023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66个: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个,乡镇卫生院(分院)13个,村卫生室117个,诊所2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2277人,其中执业医师513人,执业助理医师254人,注册护士109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841张,其中医院床位1369张,卫生院床位412张。全县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交通通讯建设成绩斐然
2023年末,全县县内公路通车里程3621.54公里(不含高速、国道及省道)。境内高速公路94.94公里,国道79公里,省道42公里。年末机动车拥有量76581辆。其中,汽车21284辆;拖拉机4027辆;摩托车51270辆。机动车驾驶员97209人。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73.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5402万元。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2.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8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3.9万户(含宽带接入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
伴随永武高速、武易高速、武倘寻高速公路的相继通车,武定迎来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新局面,极大助推了武定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四、前景展望
75年峥嵘岁月一路走来,75年厚德务实铸就辉煌,前路漫漫,未来可期。新征程、新起点,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代在召唤、人民群众在期盼,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工作安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机遇面前不犹豫,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用扬鞭自奋蹄、撸起袖子加油干,满怀信心,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定新实践,为罗婺大地迎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